一座城池的古往今來不一定只是歷史文獻上的白紙黑字,還有那些鐫刻著先賢遺跡的古老建筑。來到水東門旁的“百二河山”坊,移步換景之間就能窺見這座川南古城的文化記憶。
“百二河山”坊坐落于宜賓城區順河街的岷江河畔,與水東門、合江門、冠英街古民居等古建筑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牌坊坐北朝南,建于明崇禎戊寅年(1638年),高7.2米,寬7.62米,平頂,四柱三門,檐下三層斗拱,造型古樸,距今已有378年的歷史,是宜賓城區目前僅存的一座明代古石坊。
沿著水東門下的古城墻拾階而上,在蔥蘢樹木的掩映中,風雨飄搖300多年的“百二河山”坊依然屹立。百二是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而“百二河山”四字意為“戎城有二萬雄師,就可借古城防御工事,抵擋百萬敵軍。”據了解,“百二河山”古牌坊由青石雕鑿榫而成,重檐仿木結構,上架挑檐和月梁。曾經的石柱壯實宏偉,石檐飛揚飄逸,透雕浮雕精雕細琢,建筑、雕刻、書法等多種藝術技巧融匯其中。
如今,這座高約7米的牌坊看上去依然莊重、雄偉,但因年久失修,牌坊通體風化剝蝕嚴重,前后有10來根用于支撐的木柱。 牌坊上的“百二河山”四個大字已經模糊不清,牌坊正門處被封了起來,牌坊多處表層已經脫落,牌坊周圍已被石欄圍了起來,游人已禁止進入。
三百多年的歲月將彼時的精巧技藝發酵成此時的歷史遺產,而當年立坊時的豪情與榮耀只能依托于后來者的想象。
(編輯 馮莉 責任編輯 賴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