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一年發生2-3次,一代為害春玉米,二、三代為害夏玉米。一代玉米螟為害春玉米較重,一般需進行防治,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300克拌細沙15千克在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每株撒4克毒沙,可控制危害。二、三代玉米螟發生在夏玉米上,由于自然界天敵數量大,可以控制玉米螟為害,一般不用進行藥劑防治。發生嚴重時,可噴2.5%天達高效氯氟氰菊酯1500-2000倍液進行防治。
玉米心葉期防治玉米螟:花葉率達10%的田塊,在心葉末期全面普治;花葉率低于10的,可酌情挑治;花葉率超過20%或百株卵塊超過30塊的,分別在心葉中期和心葉末期防治1次。一般每株用1.5%辛硫磷顆粒劑或0.4%敵殺死顆粒劑1~2克放入心葉內;或者每用90%晶體敵百蟲50克或50%敵敵畏乳油50毫升,加水40~50公斤灌心。
玉米穗期防治玉米螟:蟲穗率達10%或百穗花絲有蟲50頭的田塊,在抽絲盛期用藥防治;蟲穗率超過30%的,在抽絲盛期用藥后6~8天再用藥1次。藥劑可選用上述藥劑的任何一種,在玉米絲及上下各兩片葉的葉腋內撒施。危害嚴重的剪去花絲,在穗頂抹一層藥泥,藥泥用90%晶體敵百蟲50克加水15公斤溶解,加入27公斤黏土調成泥漿。
玉米螟一年發生1~7代。各地均以末代老熟幼蟲在寄主秸稈、穗軸或根茬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及抽絲后1周左右產卵,卵多產于葉背葉脈側。幼蟲孵化后分散潛入心葉或吐絲下垂隨風飄移到鄰近植株上危害,被害植株常連成一片。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玉米螟發生。
(編輯 夏霜梅 責任編輯 賴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