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省農業廳召開四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近年來,全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農業供給質量,補齊農業發展短板,推動農業創新綠色發展,各項工作成效明顯,農業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農業裝備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農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截至目前,已培育區域品牌30余個,農產品品牌總產值達1580億元。
據省農業廳副廳長涂建華介紹,近年來我省種植結構調整加快,全川10個縣建設起20個“糧改飼”青貯玉米示范區,優勢特色經濟作物總面積達到1843萬畝,同比增長8.5%。此外,3個縣被認定為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縣,豬、牛、羊分別出欄3017.1萬頭、139.4萬頭、839.5萬只。推進20個部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新增稻漁綜合種養13萬畝。
在農業發展質量方面,22個縣創建了農業部綠色高產高效示范縣,全省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82.6%、62%,綠色防控率達到27%以上,化肥和農藥使用繼續保持負增長。同時,“三品一標”農產品總數達到4938個。省級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9.1%。培育區域品牌30余個,公開推介10個區域品牌和50個優秀品牌農產品,農產品品牌總產值達158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推進,農產品加工能力加快提升。在20個縣實施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新建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80座,上半年全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到50.5%,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9%,分別提高1個百分點。休閑農業發展勢頭也十分強勁,上半年,我省休閑農業綜合經營性收入541億元,同比增長21%,成功申報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個,舉辦省級休閑農業大型宣傳活動4次,帶動各地舉辦特色節慶活動320次。
同時,農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新培育家庭農場840家,認定省級示范場300家。新培育農民合作社1680個,認定省級示范社20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業穩步發展,培育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3519個,在20個縣開展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在50個縣開展政府購買病蟲防治公共服務試點。
記者獲悉,為了更好地總結和推廣四川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創新做法,折射和展現四川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新進展、農業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的生動實踐,省農業廳于今年9月至年底,在全川尋找2017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以及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物。將通過組織動員、推薦提名、網絡投票、專家評選和社會公示等環節,最后確定“2017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案例”10個、提名獎10個;“2017四川十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人物”10名、提名獎10名。頒獎晚會將在今年底舉行。(記者 魏雯靜)
(編輯 鄧斯淇 責任編輯 賴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