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寧縣堅定不移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不斷挖掘三產潛力,推進轉型升級,催生發展新動能,實現了工業園區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逐步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
變生態資源優勢
為經濟發展模式
“今年的梨子又甜又好吃。”7月17日,在長寧縣開佛鎮佛來山,游客羅先生一邊采摘梨子一邊介紹說。
佛來山種植佛梨歷史悠久。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佛來山成立了甜梨協會,注冊了“佛梨”商標。同時憑借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優勢,依托老梨園,引進了六月雪、黃花梨、黃金梨、翠冠等新品種,建成了早、中、晚品種配套的多種水果生產基地上萬畝。2015年,佛來山的佛梨產量達1600萬斤,銷售額達2400萬元。
“今年產梨約3萬斤,利潤大概10萬元左右。” 佛梨社區居民袁開洪告訴記者,他家最初種了600來株,現在有1200多株了。原來梨成熟后全靠送到街上去賣,現在隨著交通條件改善和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很多梨子在樹上就賣了。
佛來山的“佛梨”只是該縣發揮生態優勢、助農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長寧縣堅持接力“造林綠化”,將“生態接力”進行到底,每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即召開“林業暨造竹綠化動員大會”,開展春季造竹綠化活動。2015年,長寧縣還啟動了千萬株百億元珍稀林木生態產業基地項目,利用特有區域楠竹、楠木共生特點,種植珍稀林木楨楠、銀杏、香樟1000萬株以上,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目前,全縣竹林面積72.47萬畝,被評為“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長寧縣委副書記、縣長董茂成介紹,“十三五”時期,該縣將在“綠色宜賓”建設中勇于擔當,切實把該縣的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以生態建設為重點,推進綠色發展。預計到2020年,該縣森林覆蓋率達62%以上,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2.7%以上。